石药首次入榜,恒瑞有望进前十,罗氏取代诺华摘榜首,新靶点研发创5年新低,全球管线规模TOP25出炉!_焦点讯息
2023-06-16 17:51:11来源:弗戈工业在线
(相关资料图)
MNC主角光环减弱,中国药企添异色
今年的医药研发趋势没有什么新闻。 从总体来看,全球TOP25管线规模的制药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呈现或上升或下降的趋势,其中罗氏取代了诺华蝉联6年的榜首地位,恒瑞自去年上榜后持续攀升,诺和诺德和石药作为两家新上榜的公司,分别排在第19名和第23名。此外,来自日本的两家公司呈现了下降趋势,安斯泰来从第19名降至第26名,住友制药从第25名降至第28名。 不过就像Citeline在报告中提到“凡事不要只看表面才是明智之举。”总体而言,之前并没有哪一年的变化如此微小,Citeline认为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稳定而非停滞不前的标志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 TOP25公司中有17家公司的研发管线数量有所减少, 前年数量最多的诺华为232项,去年减为213项,今年又减到了191项。今年排名第一的罗氏也从前年的227项减到了今年的194项。 去年,Citeline在报告中指出,生物制药并购在2021年明显降温,2021年前十大生物制药并购交易总价值接近530亿美元,远低于2020年的970亿美元。这一趋势在2022年被放大,2022年交易形势仍然低迷,全年仅报告了81起并购,低于2021年的116起,并继续呈下降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排名前十的公司中,武田、强生和默沙东甚至没有报告任何的相关交易。 不过这一趋势在2023年或许正在缓和,4月,默沙东官网披露,公司正就收购生物技术公司Prometheus Biosciences进行后期谈判,拟以200美元/股进行收购,总额约为108亿美元。Prometheus是纳斯达克市场为数不多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制药公司。 另一方面,Citeline用一句话来概括了今年大公司的趋势:“主角的作用越来越小。” 实际上,大公司们的“主角”光环越来越弱,2023年仅仅是延续了这一趋势。据统计,排名前10的公司仅占管线份额的4.09%,去年这一比例还有4.63%,相比起来进一步大幅下降,而排名前25的公司管线份额也从8.51%下降到了7.6%。然而,小配角(即只有一种或两种药物的公司)所做的贡献,却从16.91%上升到了17.53%。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,大公司们赚钱越来越难。直接的结果就是,大公司们似乎越来越专注于回报更高、更快的领域。Citeline报告显示,2021年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8家在全部14个治疗领域中都至少开发出一种药物,而2022年前10的公司中,这一数字降为3家,其余七家都没有激素产品或抗寄生虫药物。 不过这也不足为奇,这些药物开发成本高,但使用越广泛,越容易失效,这只会加重大公司的赚钱负担,没点“家底”很难持续。 因为相较于专心技术,盈利次之的生物技术公司,背负业绩指标或许是大公司们最大的枷锁,然而现在对他们而言,赚钱也越来越难了。德勤在报告《把控数字化趋势:衡量2022年医药创新的回报》中指出,全球TOP20制药公司的新药研发平均周期从2021年的6.9年增加到了2022年的7.09年,研发投入也从2021年的19.86亿美元增加到了2022年的22.84亿美元,这显示大公司们正在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小的回报。 今年TOP10公司明显的变化是,虽然抗肿瘤新药研发仍然是投入最大的领域,但消化/代谢疾病正在分散他们的资源,礼来已经将代谢类疾病作为其重点。 中国药企成为“停滞不前”的TOP25公司中的一抹异色,今年上榜的中国药企增加到了3家:恒瑞自去年上榜后持续攀升,石药成为首次进榜的中国公司,复星医药依旧延续去年的排名。 值得关注的是,Citeline统计,恒瑞在2021年在研管线数量为52项,一路飙升到了今年的106项,按照这一增长速度,恒瑞冲进前十或许也指日可待。 从制药管线数量来看,恒瑞在2022年有96个,如果按此排名,能够排到第5,与BMS水平相当,甚至远超了强生、AZ、默沙东等老牌MNC。 据悉,2022年,恒瑞的累计研发投入达到63.46亿元,同比增加2.29%,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9.83%。已上市自研创新药增至12款,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,同时公司引进1类创新药林普利塞也获批上市,另有8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,26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。内容来源:E药经理人 责任编辑:胡静 审核人:何发
标签: